我是明哲。如果你已经按照我们第一篇文章的建议,开始了你的第一个微习惯,并且平稳度过了一两周,那么我先要恭喜你!但很快,你可能会遇到一个几乎所有人都会面临的关卡:瓶颈期(也称平台期)。此时,最初的热情已消退,行动变得枯燥,甚至某天你会突然忘记执行,然后陷入“我是否失败了?”的自我怀疑。请记住,这不是失败的信号,而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。就像肌肉只有在经历撕裂后的修复才会变得更强大一样,你的习惯系统,也正是在瓶颈期得到真正的巩固和升华。瓶颈期并非铁板一块,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,它通常以三种不同的面貌出现不同的阶段。识别你正处于哪个阶段,是对症下药的第一步。
第一阶段:反抗期(第1-7天)—— “身体和大脑在说‘不’”
特征: 这是习惯与旧有生活模式最直接的冲突期。身体和潜意识会极力抗拒新的行为模式,任何一点额外的阻力(如加班、天气不好)都足以让计划夭折。放弃的念头最为强烈。
第二阶段:不稳定期(第8-21天)—— “时好时坏,全靠运气”
特征: 习惯初步形成,但极其脆弱。规律的生活节奏能让你完成,但一旦出现突发状况(如朋友聚会、临时出差),计划就很容易被打断,产生“明天再补上”的借口,然后……就没有然后了。
第三阶段:倦怠期(第22天-以后)—— “枯燥,无聊,意义感缺失”
特征: 习惯本身已经不再困难,但做这件事变得无比枯燥。你感到厌烦,失去了新鲜感,开始怀疑:“每天做这件小事,到底有什么意义?”。
本质: 大脑渴望新的刺激,需要为这个习惯注入新的意义和乐趣。
“婴儿学步”法: 如果你的目标是跑步30分钟,在反抗期,你的目标不是“跑步”,而是“换上跑鞋”或“下楼走5分钟”。如果目标是阅读,那就在睡前“打开书读一页”。关键在于完成那个“启动动作”。
简单记录: 准备一个日历,每天完成后,打一个巨大的勾✅。这个视觉反馈本身,就是一种强大的正面向导。
策略核心: 用弹性计划应对多变的生活,避免因一次中断而全盘崩溃。
行为模式化: 尽量将习惯固定在具体的时间、地点(如每晚9点,在书桌前阅读),形成条件反射。
制定“例外规则”: 这是关键!提前预想哪些情况会打断计划,并制定规则。
“婴儿学步”备份: 如果加班晚归,当天的微习惯自动降级为“只做1个俯卧撑”或“只读1句话”。
“替换”规则: 今天没做,明天用双倍时间补上?或者周末集中补一次?优先推荐“婴儿学步”备份,因为它最能保证持续性。
设定“特别休息日”: 允许自己每月有1-2天可以光明正大地休息,毫无负罪感。
3. 重燃“倦怠期”动力的策略:添加变化+规划新目标
改变形式: 跑步厌了?尝试换一条新路线,或者从户外跑换成室内跳绳。看书烦了?试试听有声书或看相关主题的纪录片。
增加挑战: 阅读时尝试用费曼学习法复述出来;跑步时尝试间歇性加速。
计划下一项习惯: 在倦怠期,开始规划你的下一个习惯。这不仅能带来新的期待,也能让你看到当前习惯作为“基础”的价值,从而重拾其重要性。
回顾初心与奖励: 再次问自己为何开始。并为自己设置“糖果型开关”,完成一个阶段后,给自己一个期待的奖励(比如买一本心仪的书,看一场电影)。
突破瓶颈期,需要的不是咬牙切齿的毅力,而是洞察规律的智慧和自我包容的策略。当你用正确的方法度过一个又一个瓶颈期,你会发现,那些曾经让你痛苦挣扎的习惯,已经像呼吸一样自然,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。现在,请你审视一下自己当前的习惯练习,你正处于哪个阶段?打算采用上面的哪种策略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瓶颈期故事和突破计划!(在下一篇,我们将深入探讨《如何用“习惯堆叠”法,让新习惯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牢固?》)